• 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

短视频盛行下,我们如何为留守儿童创造良好的新媒体生态环境?

随着媒体传播技术的更新换代与智能终端的普及程度加深,移动短视频逐渐成为一种流行的社交方式,给予用户崭新的交流体验,在短视频传播的过程中传播主体——短视频博主也具备文化、经济和社会的多重意义。



此时青少年媒介接入度也不断提升、对标新立异的需求日益旺盛,移动短视频博主在青少年群体之间具有较高的影响力和讨论度。农村留守儿童正处于亲子关系薄弱、社会不利地位的状态。


目前针对移动短视频对留守儿童心理资本的影响研究寥寥,且对留守儿童的研究多聚焦于负面心理状态。


对于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关注和帮助,着力点应在留守儿童的心灵不再“留守”,这对青少年儿童的成长具有积极意义,广阔的中国视野不应当只有高楼大厦,也应该看见田园乡村。


拥抱留守儿童脆弱敏感的心灵,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状态有利于更好凝聚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方力量。



从移动短视频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影响进行剖析并提出相关解决对策,这是引导农村留守儿童正确看待短视频、促进其自身发展和培育良好的新媒体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


一、农村留守儿童视角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不稳定,缺乏足够的经验和资源来应对高强度的工作,使其在压力下很难养成良好的心态,甚至会失去原有的心理资源,在短视频使用时处在不利地位被动接收信息,容易对现实世界与网络世界产生虚幻的不当认知。


与短视频博主之间的类社会关系也对身心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为了避免极端情况带来的不良后果,在使用移动短视频时应当对类社会关系强度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控制,更大程度上发挥其对于心理资本水平的提升作用。



(1)正确认识类社会关系


移动短视频的算法推荐会将用户特征类似的群体聚集在一起,按照兴趣的亲近性对用户喜爱看的视频进行初步判断并精准推送与之相关的视频内容,在使用的过程中感兴趣的内容层出不穷,主动与短视频博主发生互动和交流。


留守儿童作为受众处在被动接收的情境之下,对关注度高、粉丝众多的网红博主产生追逐和崇拜的心理,进而模仿他们的行为或购买所推荐的产品,抑或者在直播间进行兴趣导向的消费,越发沉迷于单向的亲密关系。


马燕通过对微博用户的调查发现受众对媒介人物往往因为对虚拟人物价值认同程度高,而产生“晕轮效应”,但此时的类社会关系仍不牢固。



调查问卷结果显示,段子手、网红和明星三类博主是345名留守儿童最受欢迎的博主类型,亲人和朋友的比例较低,然而病理性的追星行为和过度娱乐化导向将会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在使用移动短视频时,应当客观认知短视频博主的行为,不过度追捧和迷恋喜爱的博主,也不攻击、谩骂不喜欢的博主,处理好现实和网络的人际交往关系,进行适度的类社会关系行为、构建科学合理的类社会关系。


(2)汲取移动短视频中的正向能量


社会学习论指出,观察在个人的社会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示范效应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由它的信息功能引起的。



短视频因其碎片化、即时性强的特点,往往能够在短时间内接收到关键信息,但受限于视频篇幅长短,不能从其中获取更深度的信息价值。


通过移动短视频的碎片化时间接收更多信息,对外界传达的正向信息进行消化和学习,有利于农村留守儿童在心理资本的构建上寻找积极能量。


通过移动短视频进行科普知识的学习、文娱活动的感知和外界事物的隔空接触,可以开阔眼界,增强心理韧性,深刻体会父母工作不易,并因此产生更多自立自强、感恩的心理状态。


心理资本是个人在成长、发展中所表现出的一种积极的心态,它是一个人能够有效地进行自我调节的内部机制。



(3)留守儿童父母积极监管


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村留守儿童因为父母长期地在外务工,亲子长期分离导致监护缺位、远距离的相处模式导致儿童在成长的关键阶段难以享受到父母正常的价值引导和沟通交流。


依据依恋理论,亲子之间内部工作模式的失衡则容易出现偏激行为和心理问题,较于其他孩子更缺乏安全感,寻找更多的心理寄托,多数选择手机游戏、刷视频和娱乐聊天,沟通普遍匮乏。


父母离开孩子外出务工是为了提高生活质量,为了弥补对亲情缺位的遗憾,往往对留守儿童灌注更多的心力和物质补偿,例如定期的零花钱和独自拥有的智能手机,为留守儿童接触移动短视频提供了最重要的物质基础环境。



但网络环境纷繁复杂,移动短视频内容监管仍不完善,父母不应当仅仅依靠言语上的提醒来规避风险,而是需要进行理智的反思和提升重视程度。


留守儿童的网络成瘾现象严重,家庭教育是所有教育的重要起始点,需要承担起父母在孩子成长教育中应当担负的责任。


修复亲子亲合关系需要以身作则,从家长放下手机依赖开始。孩子年龄较小时,往往会模仿家长的言行举止,在假期回家时,家长与孩子应当珍惜欢聚时光,积极沟通与交流,而不是一味被手机占据宝贵的团圆时刻。


可以多体验亲子活动和室外交流,多多鼓励孩子与外界进行实际的交流,重视家庭教育和情感投入,将自己与孩子从网络世界中抽离,切勿忽视对意义的强调和言说,导致孩子接收不到亲密信号,长此以往亲子关系将日渐疏远。



如何引导留守儿童提升社会学习能力,产生感戴心理,避免将手机使用变成网络成瘾现象走向极端,需要家长和学校依据个体不同的性格特点,对留守儿童进行媒介素养的重点教育和提升帮助,手机在留守儿童之间起到网络代偿功能。


但不能替代真实的校园学习和现实生活的交往,农村留守儿童的媒介使用往往具有群体消费的特点,常常来源于同伴推荐和参照,因此对每个孩童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和引导任重而道远,仅仅依靠简单的强制管理措施来粗暴解决问题。


针对不同学生的媒介需要和选择,家庭和学校都应当进行深刻反思和学习,处理得当的情况下可以对留守儿童积极社会化有正向影响。


二、移动短视频视角



研究发现移动短视频博主的吸引力、相似性和内容的趣味性会对农村留守儿童感知到的社会关系产生显著的影响,短视频博主也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媒体角色。


他们在社交平台扮演了意见领袖和传播途径的双重功能,应当正视与青少年受众互动过程对他们产生影响的客观作用,提升媒介素养和创作能力与水平,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1)注重短视频内容属性和个人属性


短视频“网红”主要是从底层走出来的,而且大多是90后、95后甚至00后,这些人在成名之前就是靠一些事情或者行动来吸引大众的注意力,而一旦出名了,就会把自己的日常生活放到网上去,以此博取粉丝的关注和流量变现。



他们的言语、衣着、日常生活更加贴近现实,他们崇尚自由、张扬个性,无疑成为了年轻人最好的精神和宣泄工具,而网络的普及、智能手机的普及、“网红事件”的出现,更是让“网红”在年轻人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而青少年则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从众心理、对被关注的渴求心理,他们热衷于谈论新奇事物,并希望通过评论、点赞、转发、跟帖、发状态来获得别人的关注,而活跃的短视频博主也成为了他们潜意识里可供模仿的对象。


短视频平台中不乏博主通过分享日常来传播价值观,例如拾金不昧、乐观积极、拼搏不息和刻苦学习的榜样人物,同时一些官方的自媒体账号也会传递正能量的行为与价值观导向。



但平台中也存在更多地被污染的信息环境,例如拜金主义的导向、颜值至上的价值观和低俗的哗众取宠行为,这类视频由于个性化推荐机制的不完善也充斥在青少年的浏览记录中。


因此短视频博主应当注重短视频内容对青少年的引领作用,时刻谨记在公共平台发布的内容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受众中存在一定比例的青少年。


视频内容应当在保持个性化与自我表达诉求的前提下,进行理性的思考与积极的引导,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2)妥善处理与维护受众的类社会关系



短视频博主在与受众进行互动时,短视频行业平台应当担负起社会责任,目前的平台治理特点往往为事后治理、模糊治理且手段单一,提前制定规章制度,引导与禁令手段并行。


对短视频行业出现的雷同化、低俗化、暴力色情信息进行重点的专项治理,以行业组织的形式约束博主内容生产的方向,对未成年用户的个性化推荐机制也应当紧跟政策潮流,保护未成年人网络环境。


建立健全监督和举报机制,推动实名化的进程,提高短视频博主创作的准入门槛,提高平台的自我净化和淘汰能力,构建起平台、用户、政府三方合力维护平台环境绿色环境。


感谢您关注我们,如果您有业务需求,请与我们取得联系。

凯源文化传媒官网@品牌设计广告建站短视频

咨询直线:18972299000